揭秘总统府里的蒋介石办公桌看看上面到底放了些什么?蒋介石一代枭雄,直到现在人们仍然对他的“八卦津津乐道。不管是他在“陪都”重庆的生活,还是他“还都”南京、在总统府办公之后的生活,人们对此似乎都充满了好奇。
如今的南京总统府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人都可以买票进去参观,一窥当年蒋介石办公时的场景。
蒋介石作为我国著名的、军事人物,担任过国民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中国总裁、中华总统等职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也可以用“位高权重”来形容蒋介石,毕竟他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对于我国的历史进程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抗战时期,蒋介石的办公室看起来就十分“破旧”,办公桌也看起来十分“简陋”,桌子上除了必要的文具、电话、日历等办公用品之外,东西很少。
后来,国民政府迁往“陪都”重庆,蒋介石的办公条件也得到了改善,从蒋介石在重庆国民政府批准联合国宪章的照片来看。
当时蒋介石的办公条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房间里的桌椅看起来也比较高档,还多了许多家具摆设。
但当然,彼时整个国民政府的官员们心中所想的都是尽快离开重庆,返回他们“真正的首都”南京,只是抗战结束后,南京满目疮痍,国民政府大楼更是破旧不堪,还有许多房屋被在南京沦陷后被日军占据当做仓库使用,在日军撤离后,人们发现这些房屋被损毁得十分严重,必须要修缮之后才能使用。
从日本投降之后蒋介石就已经提出想要“还都”南京,一直到1946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的维修工程才算基本完工。
修缮之后,国民政府文官办公楼仍然是如今我们所见到的子超楼,从位置上看,子超楼并不在总统府的中轴线上,反而在靠北的位置上,但子超楼确实是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其他国民政府文官们的办公楼。
子超楼于1934年开工兴建,耗资10万银元建成,1936年,子超楼正式启用,最初,它被称之为“主席办公楼”。在日军侵占南京后,这栋楼先是被日军侵占,后来又成为了伪维新政府、汪伪政府的办公楼。
子超楼的主体结构共有5层,局部位置有6层,其南面的突出部分贴有少量浅褐色的耐火砖,其他三面则采用水刷石粉,显得既有特色,又庄重大方,还与周围的建筑浑然一体,设计十分精妙。
更关键的是,这座楼从远处看,这座楼基座大、上层小,两边完全对称,像是一个“森”字,似乎合了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名字。
1935年时,林森在楼前,亲手种下了两棵印度雪松树,这又在“森”字形的楼前多了一个“林”字。也就是说,这栋“主席办公楼”恰好应了当时主席的名字“林森”,有分析人士指出,林森为人低调,肯定不会特意做出此种安排,更大可能是建筑师精心设计的,“不漏痕迹”地捧了一把林森。
子超楼的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为文官、总统和副总统的办公室,再往上则是会议室等房间,蒋介石在“还都”南京之后的总统办公室就位于子超楼的三层。
由于子超楼保存完好,加上当时留下的照片等资料比较多,现在,子超楼里第一层到第三层的场景已经按照当时的样子复原,开放供游客参观。
在现在的总统府内,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蒋介石在国民政府中任职颇多,所以其实总统府内有蒋介石的多处办公室,其中最主要的一处就是位于子超楼三层东南角的三间套房——总统办公室。
这三间套房组成的办公室,最初是林森的办公室,当蒋介石“还都”南京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国民政府主席、中华总统蒋介石的办公室。
从布局上来看,这三间套房沿着南边一字排开,中间是办公室,西边的是会客室、会客室中还留有林森留下的博古架;东边的一间则隔成了洗手间、休息室两个小间,是蒋介石临时休息的地方。
办公室的面积大约为30多个平方,靠墙放着几个文件柜,另一侧是会客用的椅子和茶几,整体看起来并不奢华,反而显得有些“朴素”,而在办公室内最显眼的除了蒋介石的彩色戎装照片之外,就是他斜着放置在办公室内的办公桌。
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出,蒋介石的办公桌位于办公室一角,与墙面呈45度摆放,椅子位于窗户和套间内室房门的夹角处,这样摆放的样式,其实很少见。
大多数人的办公桌或者说写字台都是平放的,这样会让人感觉房间布局周正,看着也比较舒服,那为什么蒋介石的办公桌偏偏要斜着放呢?
多年以来,关于这个问题一直有多种猜测。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蒋介石的办公室有两扇门,只有这样摆放,才能让他可以随时观察到门口的情况,防止遭到暗杀或者发生其他危险。
也有人认为,这是出于风水布局的考虑,因为蒋介石乃是宁波奉化溪口人,十分讲究风水布局,只有这样摆放办公桌,才能有利于他的“大业”,因而就算是布局上看起来有一点奇怪,蒋介石也一定要这么放。
而且,这些人认为,不仅仅是蒋介石的办公桌,蒋介石办公室里的其他家具、布置都是有风水讲究的,不可以随便乱放。
似乎是为了“佐证”这一点,还有“传奇故事”认为,当蒋介石在解放战争中处于下风时,国民政府中就有人提出这是因为毛主席家乡祖坟的“风水绝佳”,因而他们应该“围攻韶山”、破坏当地的风水,才能扭转战局。
还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种同样涉及到“封建迷信”的可能性,那就是这么放置办公桌,是为了“克”李宗仁。李宗仁是桂系军阀,当时是中华的副总统,也是当时国民政府中唯一可以与蒋介石一较高下的重要势力。
因此,蒋介石与李宗仁的关系并不怎么好,有些人据此认为,桌子右上角对着房门,有“克小人”的意思,而这个“小人”正是李宗仁——毕竟副总统的办公室就在总统办公室对面,挨得非常近。
但据说李宗仁为了避免与蒋介石碰面,几乎不怎么到子超楼的办公室里来工作,这个“克小人”可能也无法成功。
只是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总统、副总统的办公室距离非常近,蒋介石的办公桌才会斜放,因为只有这样,两人才不会在办公室里办公时,一抬头就“四目相对”,反而尴尬。
当然了,不管怎么说,所谓“克小人”也是与封建迷信有关的猜测,还有一些比较科学的说法认为,蒋介石的办公桌这么摆放,纯粹是因为这样放光线比较充足,听起来这种解释似乎更加合理一些。
毕竟,从过去留下的一些照片来看,蒋介石办公桌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它也曾挪过位置,可能就是因为这样斜着放光线比较好,所以最后蒋介石才选定了这个位置。
根据资料,当时国民政府高级官员的办公桌尺寸是有规定的,即长1.5米、宽75厘米、高78厘米,相对于现在的许多“老板桌”来看,这个办公桌并不大。
而从现在复原的场景来看,蒋介石的办公桌虽然比资料上的尺寸略大一些,但“超标”并不多,整体上来看也不是一张很大的桌子,桌上放置的东西并不多,除了公文之外,还有日历、电话、台灯、文具等办公用品。
其中,这本日历永远停留在了“中华卅八年4月23日”,也就是1949年4月23日,这是解放军攻占南京总统府的前一天,此后,蒋介石当然无暇再去翻看这本日历了。
蒋介石的桌子上还放着两部电话机,其中一部可以直接拨出,但是别人无法打进来,另外一部电话则需要通过人工转接才可以拨出、呼入。
作为总统,蒋介石的公务十分繁忙,经常需要用到电话,通过他在电话里对人的称呼、对自己的称呼,就可以看出他与人的“亲疏远近”。
例如,在给宋美龄打电话时,他会将宋美龄称之为“Mrs”,是“夫人”的意思,这可能是他对人最为特别的称呼。
例如,他在大部分时候会自称“委员长”,对电话那头的人则直呼其名,而在与李济深、孔祥熙等人通电话时,蒋介石则会直接表示“我是介石”,显得十分亲密。
因为蒋介石对曾国藩十分敬佩,他的桌子上除了放有一对曾国藩的鸡血石章之外,还放着一套《曾文正公全集》,有空时蒋介石经常会翻看曾国藩的文集,并以其中的语句勉励部下和黄埔军校的学生们。
蒋介石带头提倡“新生活运动”,他不喝酒、不喝茶,办公室就喝白开水,因此,他的办公桌上还摆放着一只玻璃杯,似乎这就是为了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他没有喝别的、只是在喝白开水,这可能也是当时的一个特色。
此外,蒋介石的办公桌里还放有一对翡翠石章、两串清代的朝珠,只是这些东西现在都被保存在历史博物馆中,游客们在总统府内能够看到的都是复制件,大家看个热闹就好。
除了子超楼内的办公室之外,蒋介石在南京总统府内还有其他办公室。例如,行政院南楼西北处,有一间行政院长办公室,蒋介石曾经担任过行政院长,也在那里办公过。
在往前追溯一些,在子超楼建成之前,蒋介石的办公室在政务局楼二楼东南角。当时,政务局楼属于主办公楼,文官们大多在那里办公,蒋介石当然也不例外。不过,在还都南京之后,这间办公室就给了陈布雷使用。
此外,蒋介石自己还有一个“临时办公室”,主要是为了让他在会见宾客之余还能休息、办公使用的,这间办公室在内宾接待室的东面,这样蒋介石办公或者休息也比较方便。
可就算蒋介石在总统府内拥有不止一处办公室,但实际上他也不是每天都会去总统府办公的。资料显示,蒋介石只有在接见外宾、召集重要会议、参加每周的例行活动时才会前往总统府办公,大多数时候,蒋介石都是在憩庐中办公的。
憩庐位于黄埔路3号的陆军军官学校内,是蒋介石在南京的日常居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蒋介石官邸。这里环境清幽,少人打扰,而且在军官学校内,环境更加安全,因此蒋介石大多数时候都直接在自己的官邸内办公、会客。
就算是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也会在憩庐内会见大使夫人,展开“夫人外交”,可以说,憩庐实际上也是南京国民政府的一个“重要办公地点”。
只是,不管蒋介石到底有多少个办公地点,也不能改变历史的结局,最终他也只能遗憾离世,至今都无法实现归葬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