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女人千千万失败的杨丽萍只有一个“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有一个儿女,所谓活出了自己都是蒙人的,让你再年轻30年,到了100岁,你的容颜难道还能保持30岁的样子吗?即使你再美再优秀都是逃不过岁月的摧残,到了90岁,你享受不了儿孙满堂那种天伦之乐。”
事件发生后,新浪综艺发起了投票“如何定义成功女性”,其中有一个选项是: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实现灵魂自由。
在中国首部国家形象宣传片里 ,她与章子怡、张梓琳、周迅、范冰冰一起,被称为“中国五美人”,是国家形象最美的名片。
“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当时歌舞团的主要工作是下乡演出,演员背着行李走村窜寨,与村民同吃同住,常几个月甚至半年无法回家,生活艰辛。
走路的时候,忽然听见头顶咚咚响,原来一条青色的毒蛇从树上掉了下来,砸在斗笠上。许多队友抱怨这样颠沛的生活辛苦,受不了就离开了,但在杨丽萍眼里,“这些都是美,太让人享受了。”
十年里,她跟一朵花学,跟一条河学,跟一只蝴蝶学,大自然就是她最好的老师。白云幻化,水在流动,蜻蜓点水,蚂蚁走路,阳光洒落,都带给她巨大的灵感启发。
好友杨二车娜姆去看她,发现她的居住条件特别差。房间的正上方就是歌舞团的厕所和洗衣间,楼上的水经常会渗到杨丽萍房间。
顶着巨大的压力和外界的不解,杨丽萍开始琢磨自己独特的舞蹈形态。白天在宿舍睡觉,半夜里独自排练通宵。
她看小蚂蚁怎么排队,把它用在了《花腰歌舞》里。听雨水怎么打湿树叶,把它用在了《云南的响声》里。她观察孔雀求偶,创造了无与伦比的《雀之恋》。
1986年,第二届全国舞蹈大赛征集作品,团里不选送她的节目。她不肯屈服,决定以自己的名义参加比赛。
当时,从服装道具到录像音乐的制作费全部加起来,要1700块钱。而她工资一个月才100块钱,不吃不喝得攒两年时间。
她的不盲从和不跟随,不是刻意的与众不同。而是在不断与万物的沟通与对话中,她培养了艺术眼光的精准和对舞蹈的独特感悟。
1989年,《雀之灵》走上了春晚舞台,震撼了所有观众,成为此后30年来春晚最经典的回忆镜头。
孔雀,是完美与骄傲的象征。杨丽萍跟它一样。她在艺术上追求完美,任何细节都不肯放过。她在精神上永远骄傲,即使不合群,也要永远追寻最真诚的表达。
她走乡串寨,在农村一个一个地挑选青年,与人同吃同住,一度15天都没洗上澡。在零下20度的风沙里,她差点被冻成了冰冻孔雀。
《云南映象》大部分的演员都来自本土少数民族。他们不懂表演,展示的都是最原生态的生活,真正像地里长出来的一样。
她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我们团的孩子们,需要我去抻头带着他们。我会战胜自己的自我。再困难,也总有解决的办法。
2003年8月8日,《云南映象》首演。首演前夕,杨丽萍跟着舞团一起排练,连续熬了七个通宵。第五天清晨,她坐在椅子上吃苹果,吃着吃着就睡着了,苹果从她手上滚落下来。
此后十余年间,《云南映象》从高原村寨走向世界,演出超过6000场,遍布海内外几十个城市,超过500多万人看过这场演出。
这部剧创造了中国舞台阵容最大、巡演时间最长、所到城市最广、演出场次最多、票房收入最好等6个“最”。
如果没有杨丽萍对艺术一如既往的执着,如果没有她百折不挠的顽强,如果不是她对自我的不断突破,哪会有这张云南名片?
彩排时,她不接受春晚惯用的镜头移动方式,找来两个替身演员在台上做动作,自己在台上教摄像怎么拍。
杨丽萍凭借对艺术的偏执和认真,呈现了一段精彩绝伦的双人舞《雀之恋》,一举夺得春晚舞蹈类观众投票第一名。
2012年,柴静第一次专访杨丽萍时,同行都来劝退:我们很害怕采访杨丽萍,她经常给人碰钉子的。你去了就知道了。
她说:你看孔雀开屏,如果开屏时身上掉了两根羽毛,你肯定觉得不好看了,不愿意看了。人也是一样,要爱惜自己的羽毛。这不是矫情,而是。
“人人都说杨丽萍很勤奋,很苦,可我从来没有这个感觉,因为舞蹈是我的一部分,是我天然的兴趣。”
自己建造家园,自己种田,自己做一个文化团体,养活了一大帮人。她丰富了观众的眼界,也丰盈了自己人生的广度。
她很坦然:到了冬天,一切尘埃落定,不再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恐惧,拥有了一种尘归尘、土归土的平静。
很多女性把人生的寄托放在丈夫和儿女身上,而杨丽萍把人生的寄托放在了艺术的追求和人生的极致上。
她跳最热烈的舞,过最自在的生活,与自我最真诚的对话。她用一生的时间,活出了别人几世的洒脱与超然。
世界上有杨丽萍这样的女性存在,正是提醒了世人:别把总结自己的权利交给他人,别把自己人生的价值寄托在他人身上。
素材来源:柴静专访、杨澜专访、鲁豫专访、《家事》报道、北京卫视报道。图片来源:摄影师陈玲、摄影师肖全、杨丽萍微博、网络及视频截图。
*作者简介:公众号 @粥左罗,作者粥左罗,前插坐学院副总裁,90后首席新媒体讲师,学习社群@粥左罗和他的朋友们 发起人。一年写100篇干货,服务50万互联网人,汲取向上的力量,逃逸平庸的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