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两岸阔——台湾海峡地形图打开台湾地形图,你会发现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台湾岛以西是平缓的台湾海峡,平均深度仅有60米,而台湾岛以东就是浩瀚的太平洋,深度足有5000米,而台湾岛就像是站在悬崖边一样。事实上,台湾岛的历史跟其地理现象一样有趣。那么台湾岛这种地形是怎么形成的呢?台湾岛的形成可以追溯到4000多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台湾岛本身就是地壳受挤压褶皱上升形成的一个岛,本身也是的一部分。后来因为台湾岛以西地势下降,逐渐形成了台湾海峡,台湾也就成为了一个岛屿。第四纪时期由于海面下降,台湾重新与相连,但间冰期海面再度上升,台湾又重新成为了一个海岛。台湾周围“西缓东陡”的特殊地形,正是在地壳的挤压运动中形成的。早在史前时代,台湾就有人类生活了。以高山族为代表的台湾原住民们创造了许多辉煌的史前文化,比如长滨文化、大坌坑文化、圆山文化、营埔文化、卑南文化、十三行文化文化等,随着两岸间交流愈发频繁,台湾的原住民们也开始种植水稻,逐步进入了农耕社会。而到了三国时期,吴大帝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上万士兵航行抵达“夷洲”,也就是现在的台湾,这也是古代有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海上航行。南北朝时期,南朝也与台湾有着密切的民间交流。隋朝时,隋炀帝多次派人访察台湾,而此时与台湾的通商贸易已经很普遍了。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南方人口的流动也不断增加,部分汉族居民也迁移到了台湾,但由于航海条件限制,定居台湾的移民并不多。宋朝商贸发达,与台湾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许多福建沿海渔民开始向澎湖列岛迁移,并在澎湖形成了一个个聚落,后来考古学家也在澎湖发现了许多宋代钱币和瓷器碎片,可见此时汉人移民在澎湖的定居点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元朝时,澎湖已经成为了和台湾之间的重要中转站,前往台湾岛的商旅也日渐增加。于是元朝在澎湖设立了“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就此开启了中原王朝在澎湖设官管辖的历史,这也是台湾地区第一次出现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明初继承了元朝的行政体系,继续在澎湖设立澎湖巡检司,后来为了防止海盗袭扰将其撤除,朱元璋还下令将大批澎湖移民迁回。但事与愿违,澎湖巡检司撤销后海盗反而更加猖獗,许多福建沿海渔民也依然会前往澎湖定居。到了明朝中后期,明朝又恢复了澎湖巡检司,还在这里驻扎了军队,抵御倭寇,此时与台湾之间的交流已经相当频繁了。但到了明朝末年,随着明朝日益,对地方的控制力也日益下降,在澎湖的防御力量也逐渐变得薄弱了。此时荷兰人已经在印尼建立了殖民统治,并试图在东亚也夺取一块殖民地,便于与中、日、朝贸易。荷兰人本想夺取澳门,却被葡萄牙人击退,于是荷兰人将目光放在了中国东南沿海之上。1622年,荷兰人侵占澎湖,试图将这里变为荷兰殖民地,但明朝虽然衰弱,对西方殖民者试图窃据国土的行为也并未置之不理。1624年,明朝水师动员了上万人,以优势兵力击败了荷兰殖民者。荷兰人放弃澎湖,另寻他处。明军随即收复了澎湖。在被明军击退后,荷兰人并未放弃他们的“殖民梦”,又盯上了台湾岛,随即侵占了台湾南部,并建立了“热兰遮城”作为他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中心。不久后已经在菲律宾建立了殖民统治的西班牙人也盯上了台湾岛,于1626年侵占了台湾北部。此后荷兰与西班牙在台湾又展开了争斗,最终西班牙由于驻军不足,被荷兰人击败,此后台湾岛落入了荷兰殖民者之手。荷兰人在殖民统治期间对当地原住民和汉人移民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原住民和汉人移民均发动过起义,但都被。与此同时,郑成功正在东南沿海坚持武装抗清,进行着“反清复明”的活动。1659年,郑成功发动长江战役,试图攻占南京,推翻清朝在南方的统治,但最终被清军击败。失败后的郑成功深感需要一个稳固的大后方,于是收复台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他要把台湾从荷兰人的手中解放出来,也需要台湾作为他的抗清根据地。1661年,郑成功挥师东征,开启了收复台湾的战役,经过近一年的战斗,最终击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台湾就此重新回到了祖国手中,后世将郑成功建立的这个政权称为“明郑”。可惜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就英年早逝了,此后郑成功之子郑经继承了郑成功的事业,并大力建设台湾,坚持抗清事业,还在三藩之乱时挥师西征,占领了福建的部分地区,给予了清军一定打击,这也让清朝的统治者康熙帝感到了巨大威胁。1683年,康熙出兵东征,在澎湖海战中击败了明郑的海军,郑成功之孙郑克塽投降,台湾就此纳入了清朝的统治。此后,清朝在台湾设立了台湾府,后来又升格为台湾省,大大促进了台湾的发展。甲午战争后,台湾被清朝割让给日本,日本又在台湾实行了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抗战胜利后,台湾光复。台湾与长期保持着紧密联系,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的历史也跟其奇妙的地理一样,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台湾同胞与人民心连心,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